第四次读书会会议记录
《心里的调整》《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》《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》
2010/12/18 曹凤娇根据录音整理
真正的法制国家实行个人收入财产透公开化、透明化无疑很有必要。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,假设胡锦涛主席率先把自己的财产公布了,温家宝总理也跟着公布,那下面省一级的就也都会公布。作为高级领导他自己这儿捂着藏着,岂能不上行下效?这就根本不可能有结果。有时候办不成事是制度问题,但其实最根本的还是行动力,特别是高层的,如果你有这个胆魄,不过多的为自己考量,不然为自己考虑的算盘越打越大,越有忌惮的东西在里面。例如汶川捐款,就有很多诈捐的报道,我曾经读过某人的博客,说“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涛哥先把自己捐的款公布出来。”捐款又不是做坏事,为什么不公布?这事让人觉得很诡异古怪。总是费大力气去保密不去明言,就很难让大家信服。其实还是担心大家对你的评价如何如何,有所忌惮怕别人说你捐的少,捐款赈济灾民,没有杂念坦坦荡荡去做就是了,没必要藏着掖着。而且现在不少的人总是喜欢给别人做主——说“你该捐多少,他该捐多少”,从不考虑自己捐的是不是少了点。
在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中,我们应当强调“责(责任)权(权力)利(利益)”的平衡。如果只有责任,没有权力利益,我们就会逃避责任,而只有权和利没有责任的话,那我们就可能胡作非为,社会就会彻底失序。如果把这个责权利的平衡弄好了,有一套相应的机制,社会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。其实那些越发牢骚多的人,更是自己没有负起责任,不停地在说别人该怎么做,而且自己却没有什么行动。比如在网络上人没有实名制,他具有话语权却不必担任相应责任,把别人臭骂一通,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,如果网络实名的话,情况就会大大转变。
我们需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机制,莫斯科的绿化有一大特点,绿化完了不用像我们一样不停地浇水、养护而靠自身的一套生态系统就可以存活,而现在京城的绿化,完全依赖于人的力量,它不能够自己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,这种绿化一是成本极高,二是对生态的贡献极其脆弱,这过程中我们过度强调自己能干什么了,而忽略了人只是自然之子,而不能主宰自然。不可强调人力,而应顺应自然规律,挑战违反自然规律什么事都做不成。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生生不息的机制,不靠人力或人间的资源推动,而是靠本身的生命力存活。比如一些家长总是去催孩子做作业,这就像你买了一辆汽车,你不靠它自身的发动机去运转,而去手推它,你看这么大的车我一推就走,还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感,但是你会发现总有一天你会推不动的,那他就彻底不走了,这种状况就是你过于强调自身的力量,于是喧宾夺主,造成一种失衡,自然运转的机制就被打破了。那说到自己的主动性在哪里呢?自己是不是需要被人推着才能走呢?
心理调节这篇有写“单是求知识,没有用处,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,调理自己才行,要回头看自己,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健全,这才是真学问,在这里能有一点,才算是真进步”自己得有推动自己纠正自己的能力。“我们对外界尚需调理,却对自己不调理,这是不应该的”我们作为世间有思维的物种,我们又不用自己的优势,反而让自己的生活本能化机械化,是用生命之短在世间上求发展。王阳明有一个故事,他有一次接待驿站的三个人,可是呢由于贵州瘴气重,三个人就死了,于是他亲自埋葬了他们三个人,面对死亡,人类容易感到焦虑,恐惧,因为只有人才知道自己总会死亡,这次面对如此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,这样的冲击,王阳明为自己打造一具石棺,经常躺在里边悟道,他给我的感觉是他始终勇于面对问题,直面问题,而不是去烧香祈福,去逃避,他是勇敢和智慧的。比如生活中很多人解决问题总是有机巧心,想要取巧时是因为态度不对,思想出了偏差,事情的结局往往很糟糕。当你拒绝对方的机巧心时,对方就立刻倒打一耙说你很卑鄙。这时我们要能够坦然面对,而且也要去理解他们,我看,不用理性去使自己的生活阳光化,而获得快乐的人几乎占50%,因为那种生活会让他觉得舒适,他总能为自己的懒惰,懈怠找到借口——“哎,顺其自然吧!”“就这样吧”!其实这不是顺其自然,这只是顺从自己身上的懒惰性。“顺其自然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。而规律是:不努力肯定是没有成果的。那些看似潇洒从容的言行,其实只是懒惰怯懦的挡箭牌。这也是在说那些有机巧心的人,他们试图找各种理由使事情合理化,比如打电话试图免费咨询、就诊的人,一旦你没答应他,明明是他自己小心眼,可他就会把“小心眼”的帽子扣在你头上。其实面对这些人要不怕得罪他们,得罪他反而是让他清醒,不然一旦你弄不好,他就会反过来怨恨你。同样一旦你起机巧心你做事就会没有原则,越到以后越不受掌控,等于随意地开闸放水,结果就势必不可收拾。
唐:那遇到有机巧心的人向你寻求帮助,你该怎么办或是让他怎么办呢?
师伯:大家来讨论一下,通过你的经验讲一讲。
林:在我们当地,一次有一个有点儿地位的人上我家来,我们就打哈哈给糊弄过去了,没有帮忙,后来也没什么。
张:机巧心跟傲慢有什么区别?比如我没本事但我很傲慢不去帮你,或者是我有本事帮你,但我不起机巧心也不去帮你,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。
程:傲慢的人即使有本事也不会想帮助对方,机巧心是别有所图的,他想绕过正规途径去图点额外的什么。
范:在我的工作当中遇到一些人,他们既能满足对方的机巧心或是虚荣心,又能把工作干好,赚到钱,我觉得这样很好,这个方法很值得学习。
黄:就我而言,遇到这种情况我是先让一步,但后来守住原则,慢慢磨掉对方的机巧心,让他郑重起来,但这样比正规的途径要累,挺无奈的。
师伯:机巧心往往只在乎得,却忘记了这么做还会有所失。这是心存贪占的妄念在作祟。就比如买东西是否开发票?不开发票似乎能占点小便宜。可一旦出了问题,想要索赔却拿不出证据。人对损失记得比获得要清楚的多,因为人对个体生存的安全性是高度注重的,首先是防止威胁,所以人对负面的损失关注的就比所得的强。与别人交往时,一旦你有一个贪占心,你就只会想到“占便宜”,而想不到经过这些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后果会是怎样的。很多上当受骗都是因为有贪念,之后整个事就开始乱了,主要就是你心态不正。欧阳修有写过“处身者,不为外物眩晃而动,则其心静,心静则智识明”我祖父曾说过:“人类最优长的就是理性,但理性起作用的前提是冷静。” “乱或暴乱,是心情不平,内部失掉均衡和平,容易与自己冲突,与常人冲突,乱,看似有力,其实一样不行,因其有一种机械性,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,改造环境,这种的无能,陷入机械性的人是可怜的,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?要在能自觉,不散懈,亦不暴乱,要调理自己,是心情平和有力,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。”处于暴乱的情绪,反应一定是本能的,对事情的考虑一定不周全详尽,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
如果碰巧一次暴乱的情绪能解决问题,你下次遇到事情继续暴乱的话就会出很大的纰漏,因为这仅是低概率事件,如果所有的事如果都是立竿见影的,那就好坏自明,比如吸烟,所有吸烟的人如果都立刻死于吸烟,那就不用倡导吸烟有害健康了,因为自然就被淘汰了。然而事情有滞后性,不是立刻就有结果的,例如毛邓虽然吸烟,但是却是比较长寿的,但他们这仅是低概率事件,人们却很关注这些低概率的东西,其实这也是贪念在作祟,既想享受坏习惯带来的好感受,又想长寿,这是非常不对的。例如朗朗成名的历程,也是低概率事件,偶然事件,而且他的心理一定也是充满伤痕的,可是媒体大肆宣传,让所有父母都效仿朗朗父亲的教育方法,只会有非常少的孩子可能成功,大部分的孩子们则会被打的心灵遍体鳞伤,或是一事无成。这件事就非常扭曲。媒体吹捧的东西永远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,所以千万别上媒体的当,因为新闻学一定报道的是个别事件,耸动的容易抓眼球的,而不是客观事实的。
说起招聘的事,如果我们过度地去关注文凭,就忽略了应聘者内在的东西,同时也说明招聘的人员不知如何甄选,因为他自己都不具备那些内在的东西,如何去衡量别人呢?于是只能靠外在的文凭去判断人的优良。比如招武术队,如果只靠文凭这事就麻烦了,但如果招聘的人如果是行家的话,只要与每个人试试身手就可以判断能否招聘了,主要看他是否有能力。再者好的企业培训,应该解决员工深层次的东西,而不是把他弄疯,培是培养,培养自身的能力去发展,他的力量来自自己。好的方法一定是慢的,坏的一定快,因它经不起时间考验,比如张悟本事件,他要第一时间就轰动起来,然后赚够钱,就跑了,等时间一长,纰漏出来这时候已经找不到他了。
“所以大家要常常回头看,发现自己的欠缺,注意自己调理,做事要集中精力去做,一面从容安详,一面还要挺然,挺然是有精神,站立得起,安详则随时可以吸收新的材料,因为安详悠闲时心境才会宽舒,心境宽舒才可以吸收外面的材料而运用融会贯通,否则读书愈多愈无用”这句话值得我时时去提醒自己,做事不是安详就完了,更需要挺然,在文革期间,我祖父被红卫兵抄家,逼着去扫厕所扫大街,但是在干这些之前,他早起依然按照抄家之前的计划去写文章,这是安详,同时在这样糟糕的情况下,没有书没有家具,他依旧写文章,这是挺然。你怎么迫害我,我还是可以干我想干的事,到最后还是我祖父赢了。令人钦佩的是我祖父他说到做到,始终言行一致,这是很可贵的。如果总是言行不一,你体内就有两个自己,一个说谎的,一个正直的,力量就会被分割,而且如果目标总是屡屡不得实现,你的自信心也会被泯灭,力量就更不足了。人为自己找到懈惰的理由非常简单,因为感官上是越堕落越开心,可这样的快乐是幻觉,短暂的,其后一定有大的弊端隐藏在里面。我祖父在解放后的40多年里是不允许他出书的,但这本书(《朝话》)自1937年首次出版以来迄今已经被出版了十次,可见还是深受读者认同,是具有其价值的。我想我们趁这个读书会,应该把书中的内容内化,获得精神上,物质上的收获才是最有意义的。这也是我倡导办读书会的初衷。
“比如自己的毛病在于性子太急,或在于太乱太散懈,这都须自觉地去求医治。但是人每不依做到,不易自治其病,虽知病又不易去管理自家。古人云:“智者不能自见其面,勇者不能自举其身。”这就是说人不易看清楚自己的面孔,即看清了又不易随时可以自主地调理自己。于是这时唯一的方法,就是亲师取友”我们大家聚于一堂,能相互砥砺,经过旁人的所见所感,推动自己向上,不懈惰。荀子曾说过“非我而当者,吾师也;是我而当者,吾友也;谄谀我者,吾贼也。”与人相处时,这是一个标准。师同为朋,志同为友,要分清师,友。
“如果想要调理自己,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。所谓好的环境,就是说朋友团体,求友要求有真志趣的朋友,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,如果在一块的人是不好的,那就很危险,不知不觉就会日趋下流。”激将法能解决问题那很好,但是事实是不能,因为你在发泄自己,自己舒坦了却忘了对对方的责任,你发泄时还希望对方成长,哪有那么好的事情。以我的经验,很多事情我们不要讲道理,要讲效果,人由于对自己的安全感是很在乎的,往往会把自己摆在最安全的位置,就是我对了,你错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。我们应该放弃对是非的争论,平等的看待事实,等待真理的显现,真理就是规律,机制,以及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。
“如果力量没尽到而搪塞掩饰,这是虚伪,如果力量没尽到而把懒惰摆出来给人看,这便是无耻,这两者都是毁灭生命的凿子。人生只有尽力,尽力才有坦白可言。”坦白不是有什么说什么,是尽力,而且坦白的东西是白的,是可以见阳光的,“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,心里特别觉得痛快,酣畅,开展”人在社会上发展心里有个动机是社会价值感,就是你的工作能给旁人带来价值的时候,自身是非常愉悦的。我给人做咨询的时候,是不断唤醒对方的理智,而不是强迫的去让他干某些事情,我一直做得是争取让他发心立志的去改变自己。在这个治疗过程中,我也是很快乐的。要痛快合理的生活,还是要去工作去劳动的。1985年时,我和王迪一起搞科研,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,我们天天披星戴月的工作,但是没有觉得亏了什么,没旁的算计,大家全力以赴,肯干肯用心真的很快乐。“任何一件事业或学术,只怕不肯用心,肯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许多的启示和教训,与做别的工作所得所悟都一样高深,这些高深的道理才是真学问。”我想提醒大家30岁之前,不要去计较经济上的得失,我们那时候工作最担心的是不能到基层去,真正深入进去,沉下去非常必要,有一种最俗的解释是如果你先当领导,之后再想去了解基层已经不可能了。所以我们不要怕,只要社会的机制大致正常,我们的能力经历足够丰富,我们一定能去能让我们满意的地方去。怕就是对自己没信心,不相信自己能发展起来。若是这样想,你就会用很多精力去防御,而不是去发展,这是很不合算的。
范:不靠文凭选拔人才,那您有什么建议能在最短的时间考察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呢?
师伯:是不能只看文凭,文凭这只是一个参照。我认为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是发展过程中最最重要的因素,我们现在的工作形式都是团队,而不是个人,如果没有人际协调能力是不能做成事的。而且不要把人工具化,重要的还是考量他的综合素质。
江:有文凭不证明你有多优秀,如果面试时不看你答案答得有多完美,而是看你的应对,如果面试时你就很紧张语无伦次的,那以后做事怎能让人靠的住,面试看的是潜力,也许你专业知识有些欠缺,可是以后可以培训嘛,但是素质不好就不能用了。
师兄1:现在有些机构专门搞面试培训,教你如何应对,如何回答,有种固定的套路在,往往答案都很刻板,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反应,这也是一个问题。
师伯:这也是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问题,过度强调课堂学习,就忽视了社会经历,事情就会变得不可理喻。假设,靠这种恶补似的应聘培训去了很强的单位,但后来你就不行了,那你会“死的很惨”,大家看你会看得更低。人类总是对损失是高度重视的,就比如,销售过程中,商家会造成你一种损失感,这商品今天减价,不买就亏了,而不是说买了这商品你就赚了,于是你就去买了。这里边有单独的心里障碍
郭:那对损失高度重视的心态需要改吗?
师伯:可以调整,但是这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一种警醒,你要能看出你能从中得到什么,掂量出你最想要的,就可以了。
郭:通过我的对招聘的了解,绝不是像您说的只看表现,因为推断不出后面的本质,达不到深的层次。
师伯:我祖父也曾经说过,西方人把很多事都分开来做,而分的东西都是人为的,古代用的人才全是全才,专门化的东西少,而现在分的体系给人一种狭隘的线性关系。
郭:但中国人有一个毛病,他在考量你的时候,他希望你在某方面很专,但是专完又要求你很全,进入单位时他不用你专的东西,而非让你去搞人际关系,确实存在这种问题。
师伯:那就得看你遇没遇到明白的经理,清楚的领导了。如果他的头脑不清晰,本来他只需要你飞,可是他又会问你怎能光会飞,而不会游泳呢?于是就不可能合理的安排工作了。
郭:中国人就是很容易这样思考,比如打太极,老师让你顺着劲儿走,于是你就把绷着的劲儿丢了,让你把绷劲绷起来,你就忘了顺着劲儿走了。
师伯:嗯,常常顾此失彼
郭:就是这样,刚才说不要看文凭,他就问不看文凭看什么?
师伯: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,“注意力约等于现实”,还是说平衡,掌控的能力,你要进得去也得出得来,注意细节也不能失去整体。我们经常注意细节丢掉整体,做出的东西很速效,但其作用一定很短。
芳: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师伯,和同事相处,我们需要合作可又免不了竞争,那之间真诚的程度如何拿捏?
师伯:首先,如果对方有很过分的行为让你很难受,你要把真实感受说出来,不可假装没看见,装高兴。其次,我们要去理解对方,弄清楚他到底想干吗?他的态度如何,才能很好的沟通,达到双赢、多赢的结果。在与人处事,帮助别人时更主要的是先提高你自己,你才能影响别人。换一个角度想,如果你总是祈求公平,其实说明自己很弱,总是祈求有人来主持公平,其实是行不通的。你得先提高自己,不光在业务水平上,也要在人际交往上,因为,人只能改变自己,改变不了别人。
丹:你不光要善于指出别人的错误,而且要给出方法调治,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,粗暴的提出错误时给人的感觉是贬低别人,提高自己,但是当你告诉别人怎么去调理时,就会有一种爱心在里边。
师伯:这件事,我觉得是你应该使自己拥有调理指导别人的能力,再谈其他。如果自己确实解决不了,你也可以给他个提醒,或坦然的承认自己帮不了你,做个转介,很好心地告诉谁能帮助他,这都是很好的办法。而仅仅是刺激对方,这其实只是在发泄你的情绪,这不能解决问题,也不能帮助对方提高。只有我们放下自己,而不是用自己的愤怒去激起旁人的愤怒,使敌意越来越浓,这是没有意义的。还有,我诚恳地希望大家认真对待自己,别在再找借口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。
——完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