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读书会会议记录
讨论《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》、《忏悔——自新》、《吾人的自觉力》
2010.11.9黄芊据笔记整理
梁钦元老师:希望大家在读书会上能有心灵的交流,而不是仅限于对于旁事的谈话,比如谈论股票,只是就事论事,而不涉及内心。美国的教育方式和中国的有很大的不同,美国侧重于“动”,比如更强调文体活动的重要性,而不像中国过于重视学习,因此美国更注重团队活动,而不仅限于课堂教育,以从中培养大家心领神会的能力,以求得整体价值的感知,因此是要求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方式,就好比我们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。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则侧重于课堂教育,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因此,希望大家能够全身心投入,用郑重的心态对待读书会。“郑重”二字说着容易,做着不易。
做咨询时,最难的就是让来访者敞开心扉,不能让别人把安全感给自己,而要先做到open自己。
黄:读《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》后的体会:一个人要独自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很难得,比如学习,必须有大愿,有大毅力。以前看季羡林的传记,季老天天四点起床读书,一直都是北大第一盏灯,不禁打算效仿之,结果只持续了几天。因此,我积极响应梁老师关于读书会的号召。再一个,此文中说“朝会一定要早,可以不讲话,只是静默,在静默中反省自己。”浮躁心是时下最流行的通病,老郭(读书会的成员之一)曾经说只要能走到的地方,他愿意走着去,因为走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,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,交通的发达让人们总是着急,希望能尽快地到达目的地,而不愿“奢侈”地把时间花在路上。心态是这样,治病也希望这样,欲速则不达。为何不每天早十分钟起床,除去以往害怕迟到的焦虑,给自己一点时间,让一早的朝气让这一天都有意义。
程:我每天都会在阳台的固定位置观察同一颗星星,这个位置被室友称为“心灵舒适区”。在看这三篇文章的同时,我在看印度作家的《爱的觉醒》,读到忘我,读到不想吃饭,自觉只有清空自己才能够专注于书,直至对于问题有了答案,才有饥饿感。读《忏悔——自新》,我体会到“对付自己”是很难得,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心灵的挣扎,则很容易走上自杀的道路。我过去对于自己的错误从来都是深恶痛绝,其结果就是郁闷,但是看了这篇文章,我知道了对于自己要有“悲悯的心”,对于别人的错误,也要能够理解,只是自己有幸没有成为别人。《爱的觉醒》中对于此文中“清明”一词,也有相类似的论述,它称之为“洞见”,就是说不能有立场,才能见到事物的全貌。前几天,和刚认识的芬兰人晚出看live,玩兴很高,很晚才回,周围人吓道:一个女生,怎可如此不约束自己,和认识几天的人外出晚归?这就像刚才师姐所说,如何使自己沉静,如果在躁动后平静,是我自己要反省的,同时,不能因别人的错误而为自己开脱,错上加错。
师:当年祖父叮嘱父亲的话很简单,只说:凡事不要贪。但要做到是很难的。虽然电梯不会因为按按钮次数的增多而更快到达,但仍然可见在等梯时不停按按钮的人,这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焦虑。马未都曾经说博客都是自己先写好再请人录入并上传的,第一是因为写字是种享受,第二自己能有份纸质文件存留。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阴阳,有得有失,而非永远都是“得”,比如不会开车的人才能欣赏窗外的美景。当年,王迪(王正龙老师)在高旻寺时曾经把我写给他的信拿给庞老(王师的老师,已故,通佛道儒)看,庞老说:这是他给你的情书啊。可见书信是可以回味的,现在所流行的短信虽然快捷,但却看后就删,因此古人才有在“国破山河在”时“家书抵万金”的感慨。所以,有时我会特意坐公交车出门办事,倾听大家的谈话,享受这个过程。徐帆在接受采访时曾对冯小刚说:你能否骑车而不是开车出门买酱油。就是希望他能够贴近生活,重新写出有味道的作品。而郭德纲的相声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共鸣,也是因为他的“草根”。
莹: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,有位作家成长于小巷之中,从而写出作品一举成名,之后他搬出小巷,住进了高楼,却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。
江:看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新闻考验人性,希望圣人的出现,却往往将人物塑造得过于完美、距离现实生活很远,而没有了人性,这个毛病,记者在犯,自己也在犯。落于自身,如何才能做到言行一致?
郭:中国文化从来都不苛求百姓,而是苛求圣人。所以要去除“我执”和“法执”。
江:那是不是说如果我成不了圣人我就不做?
郭:古代的很多经典都是帝王书,寻常百姓是看不到的。
范:王老师去世前,我曾问过他什么样的人不怕死。老师说:有着崇高心愿,一心为人民的人不怕死。
黄:如果不安于做普通百姓,希望能有所建树者自有途径,就如马未都曾经说过,有人问他如何能收集到那么多紫砂壶,马老说:你想收集就知道去哪儿收集。以前王老师带我们去白云观法物流通处,我们想买比丘尼的戒律,那儿的师兄告诉我们,没有到这个层次就不能看这个层次的书。事后,王老师说如果现在看这些书,只会对比丘尼的疏忽指指点点,而不能用于反省和约束自身。有向上心,并付诸于实践,则能有路。
范:有坚定的理想,则生死就无所谓了。比如人体炸弹者,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对的,并忠于自己的信仰,则不惧死。读《忏悔——自新》后,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发现需要改正的缺点?
江:有时会思考一个问题:当很多人还在受苦,我为何还要喝好茶?
范:我觉得《忏悔——自新》说的忏悔是非物质的,是自己心灵的忏悔。当生活变得安逸时,有什么动力使自己改变?从哪些方面改变?很多人二十岁时提倡奋斗,三十岁时却什么都不想干,开始安于现状。
郭:找事做,就能发现自己的问题。有理想,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。
黄:一个人有没有奋斗心,关键看他对自己的预期,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。要想不犯错就别做事,要做事就会犯错。发现错误后,人就有两种选择:积极面对或者消极抵抗。
程:我认识一个朋友,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男性,他不安于做一个小员工,而调来北京,并积极学习许多看似与现在工作无关的其它技能,从而小有成就。他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不安全感,正是有危机感,才要不断充实自己,积极向上。认真学习的态度不在乎年龄大小。我父亲一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学习。我认为人不能依赖别人帮自己改正缺点,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更看清楚自己。
郭:程和范说的是不太相同的两个问题。很多人的自我清高实则是自我保护的手段,不指责别人是为了让别人不指责自己。
师: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:人类的行为基本来自自卑和克服自卑感。有人会认为有网瘾的孩子比将网瘾的“瘾”用于学习的孩子更有心理问题,实则不然。后者违背了人类趋利避害的心理,对孩子的伤害更大。比如若把一个偶像歌颂得没有一点缺点,那他就是非人间的,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心理挫败感,造成更大的自卑情绪,更容易让人萌生“反正做不到,不如不学”的想法,过于歌颂得结果就是物极必反。
我祖父常常强调的是“心口如一”而非“不说错话”。美国心理学会统计调查显示,智障人士是不得癌的,因为他们身心一体。我一直认为癌是大脑对于身体的暴虐,是人们过于扭曲自己的后果。所以,如何在噪杂的环境中,让自己身心扭曲的成分相对少些,让自己活得更为自在,也就变得尤为重要。而现在很多过于夸张的报道,也正是作者被自己的欲望催动而扭曲真相。我曾经给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职工做讲座,他们的普遍痛苦是找不到自己。找不到自己的人一定痛苦,就像是机械化养鸡场里的鸡,这和财产的多少无关。试想:捡瓶子的人看到一大堆瓶子的快乐,和五百强的员工领到工资时的心情,谁更快乐一些?
坏习惯一定给过我们很好的感受,但是不能帮助我们成长。所以我们必须为了自己的成长而挑战。弟弟小时,我曾连续好几天带他打针,护士看着已有好多针眼的屁股问弟弟是否害怕,结果弟弟反问:你害怕吗?护士顿时觉得小家伙不一般,因而给予很多关照。我不如弟弟人来熟,况且干咨询业从来都是“来者不拒,往者不追”。因此,在一次火车的卧铺车厢内我决定自新,要主动和别人说话,从待人以诚开始,尝试进入一个家庭,和他们取得良好的沟通。效果很好,因此我发现,自己畏惧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恐怖,想改变自己就可以做到。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更自信,只要自新就好,不要有过于伟大的理想,没有过错的伟人必然是经过加工的,是不存在的。人都有渴望“真”的本性,成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。
郭:都说武功的最高境界是和谐。
师:无论何时都不要过于拔高。祖父说:失眠的时候,用劲反而会让自己更兴奋,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曾有培训公司邀请我用英语讲授如何减压,被我婉拒,因为我自觉不能用英语触动老外的心。我讲课的特点是:一、不讲成功学;二、我祖父说过:“人要成为自己”、“心不宁,则神不宁”,一个人没有杂念,会比旁人做得更好。我不是要求大家要追求贫困,而是不要为了物质而丧失自己。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多元化,所以我们要有悲悯心和宽容心。我很感谢所有的来访者,他们也在帮助我成长。我们要明确:只有真理能掌握我们,我们不能掌握真理。只有顺应真理,才能做到庖丁解牛,游刃有余。只要顺从规律,就能成功;挑战规律,则注定失败。
有一篇讲述我祖父屡屡化险为夷经历的文章,我曾拿给黄看过,她也很惊讶。我祖父曾经在家书中说:我是不会死的,因为我是一心一意为国家,但凡有贡献于国家,承担着历史使命的人是不死的,因为邪不侵正。
我们现在应该做的,是不管社会如何,我们自己先做起来。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,而是一步步走、循序渐进。比如,先每天早起五分钟。
若我们用崇敬的态度读了这本书,就一定要落实于实践,要有行动,“自己先不成为问题”。人对于真诚的感知是非常灵敏的,这一点在咨询中能清晰体现,如果方向对就要坚定前行。如果愚公是为了感动上帝而做,则就有了计较心和分别心,则上帝一定不会把山移走。
速成的事物镜头感好。比如治病,恨不得一针下去,百病全消。因此,我们要知道:人们都明白源远流长(大道德),但都喜欢立等可取(小道德)。就让我们记住,当机长给我们端茶倒水(小道德)时,我们就应该开始担心自己的生命,而不是歌颂机长的平易近人了。
切记:不要贪。
——完——